中国大陆“ECMO第一人”李斌飞荣获2020“南粤工匠”称号
1月30日,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总工会主办的寻找匠心之美——2020年“南粤工匠”发布仪式在广东广播电视台举行。我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李斌飞当选,为中山唯一一名医疗行业入选者。他从一名普通的麻醉医生做起,力克重难,刻苦钻研临床难题,成功将ECMO(人工心肺)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创下该领域多个第一,被誉为国内“ECMO第一人”。
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据了解,2020年,为大力弘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总工会在全省开展“南粤工匠”学习宣传活动,经过各地市、各单位的广泛发动、层层推荐、严格筛选,10名“南粤工匠”从全省千万劳动者中脱颖而出。
当天的发布仪式通过视频短片、现场访谈、情景剧、演讲剧等形式生动展示了南粤工匠在各自岗位上取得的不凡成就与动人事迹。
ECMO俗称“人工肺”,即利用机器代替人肺供应氧气,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这门顶尖的体外生命支持技术,代表着一个医院、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危重症急救水平。从2001年开始,李斌飞带领团队深耕ECMO技术,救治了数百例急重症患者,形成系统的临床实践指南,用数据和成功案例为这项技术赢得了支持。 ECMO俗称“人工肺”,即利用机器代替人肺供应氧气,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这门顶尖的体外生命支持技术,代表着一个医院、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危重症急救水平。如何让ECMO技术造福更多的患者,是李斌飞一直以来的追求。 李斌飞劳模创新工作室(下称“工作室”)命名于2018年2月,工作室以发挥创新创业示范效应,积极开展劳模和工匠人才“传帮带”活动、总结推广先进操作(工作)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成为标杆,带动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的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持续深入开展技术攻关、服务示范为方向通过创建工作的开展,成为我院的“明星”科室,培育了大量人才。目前,李斌飞劳模工作室团队成员共有171人,其中现有硕士生导师3人、博士5 人、硕士17 人,高级职称43人,中级职称57人,初级职称60人。
2020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爆发,李斌飞工作室成员立刻响应医院的号召,组织人力参与抗疫。李斌飞作为一名党员,带头率领程周、廖小卒、李建伟等医生进入隔离病区,用强大的ECMO技术对垂危病人进行生命支持,持续几十日,站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抢救最前线,截至2020年6月30日广东省中山市无一例死亡病例。中山ECMO团队累计在生死边缘挽救了900多例生命,而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是团队不断克服困难,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重要法宝。
2020年9月,李斌飞带领的“中山市危急重症生命支持ECMO救治组”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李斌飞获得“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从医20多年,李斌飞全身心投入致力于搭建ECMO绿色平台,将ECMO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危重症患者的急救领域,并建立中国第一个区域性ECMO城市间救助体系和生命连接通道。
“ECMO技术在全国乃至世界真正能够做到开展得好,效果非常好的并不多。”李斌飞介绍说,我们只有做得比别人快,比别人强,才能做得更好。抱着让每一个救助患者100%成功的极致理念,李斌飞和他的团队用“速度和守护”与时间赛跑,达到一个又一个的成功。从病人上ECMO到撤机后转危为安,李斌飞带领的ECMO医疗团队都会守护在患者身边,这样的守护给患者和家属从医疗技术到精神全方位的支撑,这不能不说是工匠精神体现的极致之处。
“有的时候不是救一个人,可能是救一家人或者说几家人,我们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我们对自己技术的要求和行为的要求也就越高了。所以说我们整个团队未来可期的是会源源不断地涌现更多的大师和工匠。”李斌飞说。
李斌飞作为中山市麻醉学主委,还积极举办学术交流会议,为市内及周边区域同仁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坚持每年派遣工作室成员或调配相关人员奔赴广东偏远地区(廖小卒、凌泉前往饶平县人民医院支援)进行工作指导,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协助中山市对口扶贫地区帮助扶贫工作开展。
据介绍,工作室2017-2020年开展多项技术创新,拥有创新成果2项,成果转化1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发表论文104篇。2014年至今工作室组织开办ECMO培训班15期,累计培养ECMO技术人才200余人。每年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1项,省级项目1-2项,市级项目1-2项,每年指导规培学员40余人,接收进修医护人员14人,带教见习和实习生70余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来源:中山日报、南方工报、中山电视台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