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教学

您的位置: 首页 科研教学教学基地住培带教详细

【三等奖】医生,生命的托举者

发布时间:2022-09-08 19:08 本文来源: 耳鼻咽喉科专业基地 熊颖 指导老师:宋颖

一眨眼,我已经进入中山人医住培大家庭一年有余,你要是问我,我的老师们是什么样子,医生,又是什么样子,那么我想,这句话可以很好的概括:“医者,仁心仁术也”,他们言传身教,践行着自己学医的初衷,也感染着作为学生的我,让我更加理解医者仁心的真谛。

仁心

2022年春节,科室收治了一位老年患者,咽旁间隙感染,颈部感染并纵膈感染,在院外用药后却不见好转,逐渐出现了呼吸困难,剧烈的咽痛使他已经一周末进食,加上老人八十岁高龄,合并高血压、心功能不全、肾衰竭等多种基础疾病,让老人的状态堪忧。作为主治医生的陈国平老师立即对老人进行全面系统的查体,制定了各项治疗计划。在举国欢庆的日子里,陈老师却坚持每天回来进行早晚查房,随时查看病人的检查结果,鼓励老人要有康复的信心。老人住院期间只有老伴一人照料,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无法返回,陈老师每次都会和他们聊很久,从饮食到心态,无一不考虑到。然而,一次次的抗生素升级却并没有使患者的状况好转,在动态CT复查中,发现患者病灶处脓腔形成,在充分评估患者状态后陈老师对患者进行了急诊手术引流。手术后老人状态逐渐好转,不仅饮食逐渐好转,还能在老伴的搀扶下在病房散散步,眼看着胜利在望。然而,胜利的果实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夺走了,这晚,老人突发喘息气促,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在积极的抢救下,老人被送往了ICU进行抢救,甚至需要ECMO辅助循环,陈老师仍然每天去查房,无奈病人全身状态不容乐观,最终病人家属经过商量,决定自动出院。此时,老师的心情无疑是沉重且复杂的,他和病人的子女沟通,得知子女近些年都因忙于工作,没有陪伴在父母身边,子欲养而亲不待,内心悲痛却又无能为力,甚至连父亲最后一段时间的状况都不了解。陈老师意识到,除了治疗和安慰病人,病人家属同样需要安慰与治愈。于是,老师那段时间仍然经常与患者家属沟通告知老人最后的情况。这天,一封来自患者家属送来的感谢信送到了陈老师手上,告知我们老人已经入土为安,而他们也会慢慢从悲伤中走出来,在信中感谢陈国平老师的辛苦付出,原来陈老师的尽心尽力他们都看在眼里。想要亲人健康陪在身边的这种心情多迫切我们都能理解,然而,医学治疗过程中太多无法预知的变数,亲人的生离死别,就像阴晴雨雪一样的自然规律,客观且永存,我们可能无能为力,医生始终能做到的,是敬畏生命,托举生命。这大概就是孙思邈说的“医者,意也。善于⽤意,即为良医。”

仁术

春节刚过,病房就来了一位特殊的小朋友,她的世界是无声的,在我院门诊诊断为极重度的听力障碍。和同龄儿童不一样,先天的缺陷让她听不到虫鸣鸟叫,也听不到爸爸妈妈叫他宝贝的声音。当同龄孩子已经开始叫爸爸妈妈、开始学习说话的时候,她却依然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中,鸟语花香的世界变成了一部默片。经过检查,小朋友的听小骨等检查都是正常的,考虑耳蜗内病变可能性更大,助听器无法帮助小朋友恢复听力,唯一办法,就是进行人工耳蜗手术。经过商量,家属决定为小朋友进行手术治疗。这是一场考验医生耐心和细心的手术,因为小朋友的耳内结构狭窄,需要十分谨慎,否则,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将导致孩子面神经损伤造成面瘫,或是脑脊液耳漏等等并发症。主刀医生陈国平老师为了这场手术,提前反复翻阅书籍,文献,反复观看手术视频,力求达到完美。次日,手术顺利完成,看着电极置入孩子耳蜗那一刻,我不由得发出感叹,陈老师却说,这还只是成功的一半。三个月后,孩子的耳蜗准备开机了,这对于小朋友,对于这个家庭都无疑是个令人紧张而又激动的时刻,耳蜗开始工作那一刻,小朋友听到了外界的声音,听到了爸爸妈妈的呼唤,长期安静的环境突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小朋友被吓哭了,然而,我们都知道,她这一哭,却是未来美好生活的开端,上帝忘了给她打开的那个开关,这一刻,打开了。以后她也能慢慢开始学着叫爸爸妈妈,也能学习说话写字,能听到沙沙的雨声,听到啾啾的鸟鸣,听到习习的风声。这是孩子的新生,也是这个家庭的新生。第一次接触人工耳蜗的我一边感叹医学技术的神奇,一边又敬佩陈老师医术的精湛。回想起手术过程中的陈老师举重若轻的样子,一度让我以为这只是一台小小的手术而已。陈老师却告诉我,在以前,中山市是无法开展这项手术的,患者需要奔波到广州等外市寻求治疗,期间路途上的劳累、经济负担,都要比在本地就医更艰难。当时的陈老师发现了这一块医学空白,本着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方便群众就医等初衷,他到了其他医院进修学习,心中带着这个目标,他在进修医院早出晚归,日日观摩手术,研究解剖。终于排除万难,在ug环球会员登录开展了第一台人工耳蜗手术,帮助患者重新获得听力。此后,他更是精益求精,助力生命的完美。他做到了希波克拉底誓言所说,用自己的医学知识,造福患者和推动医疗进步。

古语有云“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而我的老师们,每天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在践行着这句话,也感染着作为学生的我。每一台手术,每一次治疗,他们都要反复翻看患者资料,查阅文献,不管是幼稚的孩童,还是年迈的老者,都被他们当作自己的家人对待。他们既是我眼中严格的老师,又是患者面前笑意盈盈的医生。他们教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又教我医生除了医病,还要“医心”。正是一个个这样勤勤恳恳的医生,让医学日益发展,助力生命使其焕发新的光彩。这就是我所敬佩的老师们,也是我想要成为的医生的样子!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三等奖】医生,生命的托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