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鹦鹉”惹的祸
苏婆婆今年78岁, 2023年3月下旬因肢体乏力不慎摔倒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入院后她持续高热,影像学检查提示双侧肺炎,予抗感染、退热治疗,但仍然反复发热,即便更改了更高级别的抗生素还是效果欠佳,并逐渐出现了咳嗽、咳痰、活动后气促,复查胸部CT提示“双肺炎症较前进展明显”,当地医院建议转上级医院治疗,遂由120转送入我院,急诊复查胸部CT,发现双肺大片炎症、肺实变,只剩下不到20%的肺组织能维持呼吸功能了,难怪婆婆会呼吸困难。考虑病人高龄,而且肺部炎症病变严重,苏婆婆被立即送入内科ICU进一步治疗。
内科ICU接诊的刘惠娇博士是一位具有丰富ICU救治经验的医生,她结合外院及院前的CT结果综合分析,患者肺炎进展迅速,但血象及感染指标升高不明显,不排除特殊病原体感染可能,通过追问病史,她了解到苏婆婆家里养鸡,而后者有明确的接触史,敏锐的职业洞察力使她立刻警觉,一个预测在她心里呼之欲出:鹦鹉热!刘博士回忆起既往救治过的几例鹦鹉热衣原体感染肺炎,也是相似的表现:既往基础病不多,有家禽或者鸟类接触史,反复发热、双肺大片实变炎症。一样的病史,一样的表现,但是病情严重程度因人而异,严重的可能很快出现呼吸衰竭,甚至需要体外膜肺氧合(ECMO救治神器)支持呼吸。
考虑到苏婆婆的肺炎渗出病变范围广泛,为了证实自己的预测,也为了后续的治疗更加精准有效,刘博士在给苏婆婆进行了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莫西沙星抗感染等救治措施的同时,她和团队小伙伴迅速完善病原学检查,外送肺泡灌洗液二代基因测序(NGS)检查。在等待结果的同时,为了避免苏婆婆病情进一步恶化,内科ICU医护团队为她实施了俯卧位通气,以改变患者肺部的实变状况,改善低氧血症。
次日,NGS的结果出来了,果然是鹦鹉热!有了这个结果作为支撑,ICU团队以循证为依据,为苏婆婆实施最积极的治疗策略:在莫西沙星的基础上加用了多西环素双联抗感染、俯卧位通气、运用重症超声评估肺部实变范围及改善的程度并作出下一步的治疗决策、床边康复训练、人文关怀增强患者康复信心等。通过ICU医护团队的精诚合作、精准治疗和精细护理,经过5次的俯卧位通气,10天的呼吸机辅助呼吸以及足量的精准抗生素治疗,苏婆婆的病情得以有效控制,4月10日复查胸部CT提示肺部阴影明显吸收,氧合明显改善,顺利拔除气管插管,并转普通病房继续治疗,4月22日康复出院。
治疗前(04-01胸部CT)
治疗后(04-09胸部CT)
医学科普: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肺炎。因鹦鹉是最常见的宿主,故而得名。
鹦鹉热衣原体主要携带者为鸟类,家禽也可成为传染源,是人类、鸟类及一些哺乳动物均易感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由排出衣原体的鸟类及其污染物通过呼吸道、破损皮肤或粘膜及消化道等多种途径获得感染,也是典型的动物源性传染病,可传播于人,人际间传播虽有报道,但较为罕见。
鹦鹉热感染后潜伏期约为1-2周,通常表现为高热、寒战、头痛、肌痛、咳嗽及肺部浸润性病变为特征,可并发心肌炎、心力衰竭,在世界各地流行,无明显季节性。
鹦鹉热治疗首选四环素,有严重肺炎者需联合使用,此病恢复期较长,及时治疗预后良好,做好预防最重要。
在入住ICU的重症肺炎患者中,鹦鹉热占比高达8%,我院内科ICU曾收治多例鹦鹉热衣原体重症肺炎患者,加深了我们对该病的认识,积累了大量的诊断、治疗经验。由于鹦鹉热缺乏特异性表现及特异性检测手段,该病确诊困难,近年来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为该病早期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从而使治疗关口前移,治疗的精准和流程的优化极大缩短了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那么,如何避免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发生呢?
如果饲养了鹦鹉、鸽子等鸟类,应把它们放在室外,并定期对其活动的环境进行消毒。人们接触鸟类和禽类时,也应该尽量避免吸入它们的排泄物尘埃,戴口罩是最为简单、也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食用禽类时,也要注意高温烹煮,避免病菌传播。当然,人体只有与携带大量病原体的禽类频繁接触,吸入的病菌较多,才容易感染。虽然鹦鹉热发病较重,然而目前确诊后治疗并不困难,且治愈率很高,大家不必过于恐慌。此外,个人要注意多运动,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传染。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