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地级市首例】我院成功开展一例心内膜联合心外膜射频消融器质性室速
器质性室性心动过速是心律失常治疗领域的一块顽石。该类心律失常形成的机制复杂,而且发作时通常伴有血流动力学紊乱,介入治疗的难度大、风险高。因此,目前国内外仅少数医疗中心探索开展该类治疗。
近日,我院心脏中心接诊一名在省级医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并接受ICD植入术的患者。该患者在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情况下,仍反复频繁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引起ICD多次放电。袁勇院长、冯力科主任查看病人并安排详细检查后,修正诊断为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反复讨论并充分论证后,决定为该名患者施行射频消融治疗以减少心律失常发作。邓志华电生理团队专家组经周密计划和紧密配合,最终成功实施了心内膜联合心外膜射频消融室速。这是广东省地区地级市中首次实施此项高难度技术,目前省内仅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省人民医院曾开展该项技术。
一、器质性室速
室速(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恶性的心律失常,严重者会引起血流动力学紊乱,甚至导致猝死。射频消融和ICD(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是治疗室速的常用手段,但器质性室速仍是临床治疗的难点。
所谓器质性室速,绝大多数是由于心肌梗死等疾病导致心肌瘢痕,影响正常心电传导造成,通常单纯经心内膜消融无法成功。
这是因为大部分器质性室速的病灶位于心外膜,且心内膜的传统消融手段难以干预到。后期频繁发作的室速会导致ICD频繁放电,让病人痛苦不堪,21岁的梁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心悸,到当地医院就诊后考虑为扩张型心肌病,予营养心肌等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2年前再次出现胸闷、心悸,就诊诊断为室性心动过速,行ICD植入术,诉症状仍反复发作;近日患者发作症状明显,转至我院治疗,予抗心律失常、控制心室率、营养心肌等治疗后数日无室速发作。在袁勇院长、冯力科主任指导下,邓志华主任电生理团队共同讨论后,决定为患者实施器质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手术。
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体表心电图
二、心外膜消融:高难度,高风险!
“经心包腔途径”的心外膜消融手术,到底难在哪里?
所谓心包,可以通俗理解为心脏的“衣服”,共有两层,外面的一层就是“心外膜”。术者从患者胸肋处进针,将导管刺入心脏外两层“衣服”之间,即可触及心外膜完成消融。
手术的困难之处就在于,正常没有心包积液患者的心内膜和心外膜几乎是紧贴在一起,如果对解剖结构没有精准了解,穿刺针可能误伤到一旁的肝脏,导致肝脏破裂,或刺伤心肌甚至穿透心肌,误伤冠状动脉等,造成严重后果。
12月19日,教授现场指导下,电生理专家组在介入导管室及心外科麻醉团队严密配合下有条不紊地开展手术。术中通过心包干性穿刺途径到达心外膜,通过静脉途径到达心内膜,采用心内膜联合心外膜进行标测及消融。
心包穿刺
心外膜标测,红色为梁先生心肌疤痕区,标记并消融晚电位
心内膜标测,标记并消融晚电位和碎裂电位
窦律下标测基质并消融后,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通过进一步激动标测及起搏标测,顺利打停室速,这也是我院首例心外膜消融室性手术。
消融后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
打停室性心动过速
器质性室速是导致患者猝死的常见原因,治疗首选ICD植入。药物难以控制的器质性室速会导致ICD反复放电,将会给患者增加痛苦的体验及由于耗电而需要更换ICD所带来的负担。此例患者的成功消融,减少了室速的发作,为患者带来较大获益,同时也标志我院心电生理诊疗走向更高水平。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