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在中珠江地区率先开展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为慢性疼痛患者带来福音
我院成功开展中珠江地区首例全植入式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治疗难治性癌痛。该手术的成功开展,为晚期难治性癌痛及各种顽固、慢性疼痛患者带来了治疗的新选择。
该患者恶性肿瘤在骨骼、腹腔多发转移,每活动一下都是无法忍受的剧痛,每天睁开眼闭上眼她想的都是“怎么才能不痛?”。经多方打听介绍,家人带她来疼痛科就诊,当时VAS评分达10分(视觉模拟评分法,10分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口服止痛药物计量换算为吗啡超过1000mg/天,夜间仍有爆发性疼痛发作。
继续往上加止痛药量?还是夜夜煎熬?要知道这样的药量他已经精神不佳,而且副作用很大。经过一系列严谨的术前检查,疼痛医学科团队详细分析病情,认为患者当前癌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口服止痛药物效果欠佳,且未有重要脏器转移,生存期相对较长,建议应用全植入式鞘内药物输注系统鞘内镇痛(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m, IDDS)。
用最少的药量达到最好的止痛效果,患者一家人全身心信任并同意手术方案。
经过前期准备了三天,疼痛科苏圣贤医生为患者进行了手术,手术要置管到蛛网膜下腔,稍有不慎会造成脊髓损伤或者脑脊液漏,经过两个小时,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口服用药已经减半,每日吗啡剂量应用3-4mg,有望通过一段时间的调试,让患者可以停止使用口服用药。
全植入式鞘内药物输注系统
全植入式鞘内药物输注系统(吗啡泵)被誉为是治疗疼痛的第四阶梯疗法之一,也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治疗顽固性疼痛的终极办法。
对比传统癌痛三阶梯治疗,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具有以下优势:
高效镇痛。鞘内用药是把阿片类药物直接送入到蛛网膜下腔,作用于脊髓相应的位点,阻断或抑制疼痛信号的传导,镇痛药物的用量较传统用药方式显著降低,镇痛质量显著提升。
镇痛药用量及副反应少。同样的镇痛效果,蛛网膜下腔用药量仅为静脉用药的1/100,口服药量的1/300,大大降低了长期服用阿片类药物的毒副作用,减少了全身药物治疗的相关风险,也使阿片类用药依赖性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长时程镇痛效应。新式的鞘内药物输注系统可以通过患者自身的需求遥控调整镇痛的效果。程序控制的持续性输注,相当于在患者体内搭建全天候输入止痛药的高速公路,产生长时间镇痛效应。
降低整体医疗费用。与需求量较大的口服、静脉、肌注传统给药方式相比,鞘内药物输注系统给药量大大减少,可使患者整体用药成本降低。每次加药时间间隔3-6个月,每次仅需几百元。
突破性的疼痛患者管理新模式,可体外程控、灵活和个性化的给药模式、强大的数据储存功能且易跟踪随访。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