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资讯

您的位置: 首页 医院资讯科室动态详细

仅2克胶囊大小!我院开展中山市首例“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

发布时间:2021-04-13 11:01 本文来源: 系统

      4月5日,在我院,两位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顺利康复出院了。对比传统起搏器,新型的“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无须植入导线和"囊袋",仅有2克的维生素胶囊大小。首例“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的开展标志着中山市缓慢心律失常的起搏器治疗进入了无导线时代。

  那么到底这个小小的起搏器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能为患者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呢?

|老困境:传统起搏器“囊袋”破溃

  张叔,今年75岁,2年前,他曾开展起搏器植入手术。近期,他发现起搏器“囊袋”破溃20天。因起搏器囊袋感染、破溃,他不得不入院治疗。

  入院后,张叔在医生的帮助下开展了起搏器取出及电极拔除术。我院心血管内科治疗团队仔细考虑张叔病情,发现他患有糖尿病多年,并且因植入起搏器面临感染。倘若采取传统方法植入普通起搏器,医疗团队认为,张叔术后伤口愈合困难,感染风险高,有再次囊袋破溃感染风险。

  此时,张叔也十分担忧再次感染的问题。

  同一时期,一位来自德国的工程师布莱德,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入院治疗。入院时,布莱德心率仅达每分钟40次左右,一度发生晕厥。布莱德向医疗团队坦言,自己既往患有幽闭恐惧症,也曾经有过外科手术的痛苦经历,强烈要求不再进行开刀手术治疗。

  过去,传统起搏器技术一直存在一些缺陷。它们挽救了病人的生命,但起搏器导线的磨损、断裂;起搏器囊袋的破溃、感染;皮肤局部隆起、疤痕影响美观和心理健康等影响了病患的后续生活质量。

  甚至,有些病人因疾病和静脉系统的缺陷,无法植入传统起搏器,丧失了用起搏器治疗的机会。因此,张叔和布莱德的情况并不少见,已然成为传统起搏器的“老困境”。

|新思路:“无导线起搏器”实现无疤痕

  在过去的数年里,我院院长袁勇、心内科主任冯力关注到传统起搏器的“老困境”问题,他们开始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派医生外出学习,请专家来院指导,推进医院开展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技术。

而面对两位患者的“心病”,这次我院心血管内科的医疗团队提出了一种新方案——植入无导线起搏器“Micra”,顾名思义,这是一个无导线的起搏器。

  过去,传统的心脏起搏器分为颈静脉系统到心脏的导线,以及放置在皮下组织内的起搏器(俗称“囊袋”)。导线一端固定在心脏内合适的位置,另一端与皮下的囊袋链接,导线充当着链接起搏器和心脏的桥梁。

  随着科技的进步,无导线起搏器无须植入心内膜导线,也无须在胸前皮下放置起搏器。“一体化”的起搏器,让患者减少了创伤与感染风险,直接植入患者心腔内,可以达到无伤疤、无切口。

  近期,张叔、布莱德先后植入了无导线起搏器。起初,布莱德植入起搏器后,眩晕缓解了,平衡感恢复了,可以不需要手杖走路了。术后第二天,他说:“没想的手术效果这么好,真的很神奇。”

董剑廷主任团队手术中

  我院心血管内科医疗团队表示,Micra无导线起搏器的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通过股静脉穿刺,将起搏器通过导管植入到心腔内部,手术时间仅有30分钟。植入后,患者几乎感觉不到起搏器的存在,第二天就能恢复正常生活,这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植入后的影像

  传统起搏器是治疗心动过缓的一线手段,自该技术问世以来,就为无数患者解除了病痛,使其重拾美好生活的信心。和传统起搏器不同,无导线起搏器实现了无导线、无囊袋设计,可以大大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相较于传统起搏器,无导线起搏器体积减小了93%,仅有维生素胶囊大小,重量仅约2克。无导线起搏器拥有超强的电池续航能力寿命超过12年,同时兼容1.5T(特斯拉)/3.0T核磁共振扫描的创新功能,可以为心脏提供持续稳定的动能。

  “Micra无导线起搏器是国际新进的技术,也是首届进博会的明星产品,它大大改善了患者的体验。这次中山市地区首例植入开启了无导线起搏的新阶段,希望这项创新技术和疗法可以快速推广和普及,让更多患者获益。”我院心血管内科董剑廷主任医师说。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仅2克胶囊大小!我院开展中山市首例“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